推动群众参与拳击的机会到了——《热辣滚烫》拳击技术指导王德新如是说_BTK内容管理后台

推动群众参与拳击的机会到了——《热辣滚烫》拳击技术指导王德新如是说

2024-02-28 11:22:37  浏览:1  作者:
《热辣滚烫》拳击技术指导王德新


电影《热辣滚烫》目前票房已破30亿,担任此片拳击技术指导并在最后客串了“裁判员”的角色正是上海体育大学竞技运动学院教授多年来一直担任拳击专业教学的王德新老师。


不少上过王老师的课的同学不禁欣喜感言,自己这也算得上是和贾玲“师出同门”了。

26亿祝贺海报-王德新



2022年夏天,电影剧组通过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国拳击协会联系到王德新老师,邀请其负责电影的拳击技术指导。在与雷佳音见面沟通后,自8月份开始,王老师和全国拳击冠军、上体教授吴正平老师便为雷佳音制定了训练计划,并指导他进行拳击训练。

吴正平、雷佳音和王德新合影


此时距离电影开拍还有两个月,雷佳音需要在电影开拍时呈现出一定的专业水平,也就是他不仅在外形体态上看起来像是一位专业的拳击教练,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拳击实战水准。所以他的训练计划“从一开始就是每天练习3小时,强度很大,但他还是坚持下来了。”


正式进组前,雷佳音给贾玲导演发了一张身材汇报图,明显的腹肌引起了贾玲和在场工作人员的惊叹,而这也正是在上体两位老师指导训练下的成果。

王德新指导雷佳音训练


电影在佛山开拍时,王德新老师说:“那时雷佳音已经打得有模有样。”雷佳音饰演的昊坤在电影中有一场重要的拳击比赛,而影片中那场比赛拳击台上的裁判员张啸,是上体1996级拳击专项学生。


为了这部电影,贾玲需要同步完成减重,塑形和拳击技术训练。这也意味着她每天都要进行多个项目,因此,训练时长也达到了6至8小时,加之导演和演员的身份,贾玲的日程表非常满,初期王老师给贾玲的训练只能“见缝插针”。“她甚至会在导演监控室里进行训练,抓住点点滴滴的时间进行练习。”


因为电影涉及到很多拳击动作画面,贾玲会在拍摄中不定时地给王教练发布电影画面的小视频。“我每次看到时候喜剧包袱的片段都很开心,但一看到贾玲导演受到伤害倒地的瞬间,我都感到很心痛,因为她这一路走过来真的不容易,她的付出也不是常人能想象出来的。”

2月14日下午,电影《热辣滚烫》在上海影城进行路演,王德新受邀来到了现场。王教练在现场说,他从一开始就按照运动员的培养模式训练贾玲,而贾玲的付出称得上“无比惊艳”。

王德新在电影上海路演现场


在一年的相处过程中,王教练发现贾玲导演的运动模仿能力也是超强,她很多时候都在模仿王教练的动作,观察他的肌肉发力。在上海路演现场,贾玲还为观众总结了王德新教练的拳法特点,甚至在现场表演了出来。


王德新认为,贾玲之所以进步的这么快,更重要的原因是在运动时她善于思考,会追问每个动作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我记得贾玲导演会反复地问我,教练这个动作为什么要这样做,原理是什么呢。有些学生是教练怎么教他就怎么做,但贾玲完全不同,她不仅想学会打拳,更想弄明白为什么要这么打。”


经验丰富的教练在赛场上能一眼就看出这个运动员的基本功如何。“这部电影到了最后需要拍摄一场真实比赛的,那我们肯定要在前期就帮助演员把基本功打扎实。”

贾玲在路演现场


从最近贾玲路演时提到的一个词:“蹬转发力”,就足以见得从开始训练王老师就非常重视贾玲的基本功练习。


蹬转发力是拳击运动中最核心的动作之一,也是拳击运动员击打力量的主要来源,没有强大的腿部力量,就谈不上强有力的击打力量。“身体的这个动力链条掌握好之后,才能把力量打出去,包括雷佳音前期也一直在练习这个动作。”


看过电影的观众一定都对最后乐莹的那场拳击赛印象深刻,四个回合的比赛,剧组拍摄花费了十天,为了表现真实性,整个拍摄过程中都是从实战角度出发的。“尤其是第二个回合的长镜头,可以说从开打到比赛结束是完全没有停顿的一场真实比赛。”


影片中乐莹在拳击上找到了梦想,希望能“赢一次”,尽管拳馆的教练开始并不看好她,但她凭借着常人难以忍受的锻炼真正站上了拳击擂台,完成了比赛。这个故事情节也给王德新老师带来了触动:“只要努力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我也一直这样认为的。”


拳击带来的,不仅是身体素质的提升,还有内心的重燃以及蓬勃向上的生命力。贾玲的蜕变与电影主题的深度互文让无数人热泪盈眶。

随着学习拳击运动的女性越来越多,加之2012年女子拳击正式成为伦敦奥运会的比赛项目,王教练从更多女子拳击运动员身上看到的是:“这是勇敢者的运动。


拳击运动兼具速度、力量、协调性、灵活性,对综合能力要求较高。与隔网对抗运动不同,格斗类运动带来的压迫感是非常强的。在小小的拳击台上,这种“真枪实战”的运动比拼的不仅是体力,更多的还有智力,“在赛场上得斗智斗勇,要打得快躲得快,不仅要有力量,还要有准确性。”


2008年,正在上体就读的邹市明在北京奥运会48公斤级拳击比赛中夺冠,打破了中国拳击项目在奥运会上金牌零的纪录;2012年伦敦奥运会,邹市明又成功卫冕了这块金牌。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体培养的运动员胡建关夺得男子拳击52公斤级铜牌,这也是中国男子拳击队在里约奥运会上的唯一一枚奖牌。


作为邹市明的导师,王德新教授也一直见证着中国拳击的进步与发展。他曾担任国家拳击队备战北京、伦敦、里约三届奥运会科研教练,还担任过2012年伦敦奥运会拳击比赛的裁判。


王德新坦言,最开始收到这个电影邀请时也是十分激动。上世纪80年代,一部少林寺电影带动了全国各地的武术热。王德新意识到,这部电影一定会给拳击运动带来很好的普及推广效果,而这,也是他一直努力的方向。

王德新执裁伦敦奥运会拳击比赛


自1993年在上海体育大学担任拳击专项老师以来,王德新教授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推广和普及拳击文化。他曾去到8个国家和地区参与拳击国际级裁判员晋级考评,并与各国裁判员交流学习拳击运动分享相关经验。而在国内,王德新不仅给国内的教练员、裁判员进行授课,还参与制定了中国拳击运动员等级标准。他说:“只有群众基础好了,这项运动的竞技水平才会提升。”


“过去人们对拳击的印象往往是暴力、残酷、血腥,但我想说的是拳击并不是一项非常危险的运动,我们现在可以佩戴很好的防护装备,也希望大家可以多了解拳击这项运动。”


电影上映以来,观众对于拳击运动的关注度和讨论度居高不下,不少人已经开始报名学习拳击。作为拳击专业老师和拳击工作者,王德新认为,未来几十年,可能很难再有其他电影对拳击项目的普及推广达到现在这个程度。

“特别开心看到通过这个电影更好地推动了中国拳击的发展。推动群众参与拳击的机会,其实也到了。”


在王德新老师看来,拳击是一项高胆商的运动,要先挑战自己、战胜自己,才能战胜对手。同时也是高智商运动,有了勇气,还要有技术、战术才能和对手比拼。拳击更是高情商运动,对抗双方在台上是对手,在台下是朋友。因此,拳击不仅育人身体,更育人品质。


王德新老师认为,拳击项目的优势还在于,它的入门门槛比较低、不受场地的限制,在家在办公室都可以进行拳击训练,甚至也可以在原地进行小步跑或者直勾摆的技术动作练习。尤其是对于青少年来说,拳击是一项能够全方面提升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运动,有利于青少年的身心成长。“在近距离人和人之间进行这种对抗,本身就对自己心理要求非常严格,因此拳击可以磨砺人的意志品质。”



消息来源于上海体育大学



评论区

共 0 条评论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随机内容】

返回顶部